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我只是试着讲一个故事

—— 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我只是试着讲一个故事 小说新书推荐2015年

来源:www.shicifuns.com \\ 作者: 语不惊人死不休 \\ 朝代:近现代 \\ 栏目: 书海拾贝 \\ 人气: \\ 更新:2016-12-02

   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我只是试着讲一个故事

   安·泰勒(Anne Tyler),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生于1941年。以机敏开放的笔调探讨婚姻、家庭关系,成功塑造普通人的形象,并擅长还原日常细节。曾获普利策奖、大使图书奖等。

   安·泰勒的小说,是那种你看过之后一定会推荐给别人的小说。因为她笔下的故事里,就有你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你会从中读到自己的影子,也会希望通过推荐给别人而让他们看清自己与你的关系。

   安·泰勒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南部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后随家人移居北卡罗来纳州。她从读大学时起开始创作短篇故事,并得以陆绪在《纽约客》等知名媒体上发表。1964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如果早晨到来》(If Morning Ever Comes)。八十年代,她凭借《思家小馆的晚餐》(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即她的第九部小说,成为了美国文学界知名作家。而她的第十一部作品《呼吸课》(Breathing Lessons)获得了1989年普利策奖,并被评为《时代》杂志“年度图书”。此外,安·泰勒的《意外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等多部作品均被改编为影视剧,并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

   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我只是试着讲一个故事

   书名:思家小馆的晚餐 作者:〔美〕安?泰勒 译者:刘韶方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定价:39.50元

   安·泰勒的作品始终围绕家庭与婚姻话题,但她本人其实并不喜欢从主题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同样,她也不希望文学界因为她在美国东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长大,而将她打上“南部作家”等标签。“我只是试着讲一个故事。任何有关‘生活的问题’都是偶然地出现在我的书里。”对她而言,家庭与婚姻不是刻意经营的题材,它们并不因切近于日常生活更易博得读者青睐而得以彰显。正如安·泰勒从未热衷于将自己塑造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拒绝接受面对面现场采访,而仅就与作品有关的问题接受邮件访问。在她看来,婚姻“就像灾难片里的地震,人们猛地聚在一起,暴露出真实的个性。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几乎不可逃避,所以给小说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仿真菜肴。”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也曾肯定安·泰勒道:“我认为她真是一位神奇的作家,是一名颇具天分的小说家,她从不发牢骚,而只是向读者展示她试图去做的事,去呈现庸常生活中那些值得书写的地方。”而细读她的作品就会发现,它们也都掠过了社会背景,小说中的家庭看起来都像是放在放大镜下的原生家庭样本。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时代或国家中,因为在各式各样的逼真细节之下,作者始终都在探讨不同人物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人物间情感上的撕扯。

   安·泰勒的小说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力图让读者能够在阅读文本的短暂时光中生活在她所描述的生活里,去体验与理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方式。而这也是安·泰勒本人痴迷的阅读感受,她期待读者能在她的作品中体会那些历史上或同时代经典小说给予她的体验不同生活的感受。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安·泰勒与文学传统的传承关系,安·泰勒在杜克大学求学时曾以俄罗斯文学为专业,而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俄国十八、十九世纪作品开放而不失细腻的气韵,只不过她是在更细微的场景中对传统加以诠释。

   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安·泰勒的作品与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大部头放在一起阅读,从中品尝传统经典结出的新的果实,并在安·泰勒故事里的当代生活中思考属于我们时代的新遭遇与新挑战。

   【附录】

   “对话安·泰勒

   问:大家都知道你说《思家小馆的晚餐》是你最喜欢的小说。在你看来,是什么让这部小说与众不同?谈谈这部小说在你心中的特殊地位。

   答:有一点儿,这本小说最终完成的样子和我刚开始写时的设想一样。这是过去没有过的。记得写完的时候,我想我做了我想做的。还有,我很爱书中的人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挺想他们的。

   问:你的小说都是聚焦于决定人们的生活两点,即爱情和家庭关系。《思家小馆的晚餐》好像完全着眼于家庭生活,当你写这部作品时,是什么使你这么关注家庭事务?相比爱情来说,好像家庭生活对你生活的相关性更强一些?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

   答:我说过写这部小说,就好像是从瓶子里取橄榄——是那种窄窄的瓶子,橄榄只能排一排。不管愿不愿意,我接着就这么写了。我也希望能告诉你为什么!

   至于说到家庭和爱情关系哪个更有意思,在这部小说里有一个地方,珍妮说婚姻就像灾难片里的地震,人们猛地聚在一起,暴露出真实的个性。我想家庭生活更是这样,几乎不可逃避,所以给小说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仿真菜肴。

   问:每一章你都改换叙事者,让读者看到不同角色的观点。你这样做很好玩吗?那么哪个特别人物的角度是你最喜欢写的?你有没有发现,在某一章里,你对这个人物很生气,而在另一章中你又在维护他/她。

   答:改变叙事角度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不被囚禁在某一双眼睛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当我想到我没有办法知道如此感受是什么,所以我得像个办法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种挑战。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机会均等,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比如,珀尔是我最不同情的一个人物。科迪一直心怀仇恨,还有外表很硬的珍妮。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思家小馆的晚餐》教育了我。

   问:哪些作家对你的写作风格影响最大?有没有哪个具体作家对《思家小馆的晚餐》的写作有影响?

   答: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尤德拉?维尔蒂,但这部小说是受克里斯蒂娜?斯戴德《爱孩子的男人》影响,当然我没指望能做到她那本小说的复杂化。

   问:你是20多年前写的《思家小馆的晚餐》,自从写了以后,你的观点有没有改变过?你对待不同人物的看法是不是没变?是否觉得它的主题依然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答:让人吃惊的是我对这部小说和里面的人物观点依旧。发现小说的主题对我还是那么重要。我还是认同那些人物——我是说,认同所有的人物。

   问: 图尔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答:当然是埃兹拉了,我想给个不是这么直白的答案,但是我真的很爱这个人物。我把他写进后来的小说里(比如,在《业余婚姻》中,一对订婚的情侣去一家无名餐馆吃饭,点了胗味汤。)在后来的写作中,我会停下来想想,埃兹拉在做什么?我总会想,嘿,他在饭店里努力工作,依然单身,还没结婚,但是挺满足的。我最近开始想他是否人到中年,意想不到地突然恋爱了,最终得到美满婚姻。

   问:图尔家的孩子,似乎有意无意都花很多时间,尝试不去犯父母亲犯过的错误(可以理解!)在某些方面,他们成功地避免了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而另外一方面,他们没做到。你认为这个正常吗?家庭的优点和性格缺陷真的会一代代重复吗——或好或坏——或者说,个人性格是否有改善的空间?

   答:人们自己的生活要么是父母生活的重复,要么走向反面,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这是命运。我们会重复父母的错误,或能折转不去重复,但最终会犯另一种错误。不管哪一种,我们依然受他们的影响。当然有个性改善的空间,但我不太相信人类有能力做重大改变。

   问:这部小说的一个主题是食物与营养。这《思家小馆的晚餐》中的人物分为“伺人者”和“被伺者”(如科迪所说),也称为“食者”、“拒食者”。真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如此呢?你怎么看待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能说明他的个性这个观点?

   答:我认为人物对食物的感觉,对于作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叙事手段。如其说“伺人者”和“被伺者”,我们更愿意说“施者”“受者”,如其说“食者”“拒食者”,更想说“美食爱好者”和“不爱美食的人”——两类重要的个性特征。

   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小说名字的?埃兹拉——“伺人者”的原型——想出了思家小馆这个主意。人们来这里不仅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满足心灵之需。这个主意特别吸引你吗?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思家小馆能否成功?

   答:很久以前,我向往有个 “思家小馆”,或者说我特别想在我住的周围有这么一个饭店。后来我杜撰了这个名字。是的,这个名字非常吸引我,但是抱歉,如果不是在“我的”巴尔的摩,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饭店两年就得破产关门。

   问:就像你很多小说一样,在《思家小馆的晚餐》里有一个很强的局内人、局外人的角色。你认为有没有局外人能进入图尔家,真正理解他们?很多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是“局外人”,总觉得自己被拒绝在别人的生活之外。对他人的目的鲜有了解。你认为这个世界大多是由“局外人组成的吗?大家都试图进入别人的世界?”

   答:这个问题很好,值得思考。至少可以写写(也只能写写了!)。我个人总是想进入别人的生活。别人是不是也想试试?我不知道。我对那些想介入别人生活的人、喜欢问不合适问题的人或是破坏已知界线的人非常反感,但我又想解释——就像大多数固执的私家侦探想破解秘密一样——想知道一个女人给孩子们做饭时戴着帽子意味着什么。

   问:写作对你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每本小说都不一样吗?你是否想让读者从图尔家的故事里悟出什么人生教训?

   答:没什么不一样的。我痴迷于过一种在现实中没有的生活的想法。至于说人生教训,我无意让读者从我的小说中学习人生经验,只想让他们感觉——哪怕几个小时——他们也生活在我描述的生活中。这也是其他小说给与我的感觉。我总希望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读者。

声明: 本网所转载的现代诗(注意是"现代诗")只为弘扬中华现代诗词文化,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和参考。所有现代诗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本站不持任何立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主题: 新书推荐
相关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