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来源:中国最美古诗词网 \\ 作者: 诗和远方 \\ 朝代:近现代 \\ 栏目: 文化大视野 \\ 人气: \\ 更新:2016-10-31

   狞笑的南瓜灯、恐怖的骷髅和“不给糖果就捣蛋”的童声,几乎成为万圣节前夜(Halloween)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恐怖怪诞的氛围让许多人将万圣节等同于西方的“鬼节”。事实上,万圣节的英文写作“all hallow’s day”或“all saint’s day”,从字面来看,是为了纪念天主教“圣徒”所设立的节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恐怖怪诞的方式纪念“圣徒”呢?万圣节究竟是不是鬼节呢?

   从“光明”到“黑暗”:凯尔特人的信仰

   万圣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凯尔特人的风俗。凯尔特的后裔现在只有威尔士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及布列塔尼人了,虽然他们集中分布在欧洲的西北边陲,但在2300年前,他们的祖先几乎占据了整个中欧和西欧,从小亚细亚半岛到大西洋,到处都有凯尔特人的足迹。不过,凯尔特人的信仰非常独特。他们既不崇拜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奥林匹斯山诸神,也没有皈依维京人和日耳曼人推崇的北欧神祇,他们信奉的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德鲁伊教。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公元前3世纪罗马崛起前夜凯尔特人在欧洲的分布范围

   德鲁伊教按照日照时间的长短,将一年划为两个季节,分别是“光明季”和“黑暗季”,这两个相对季节的节点正是11月1日。对凯尔特人而言,这一天既是温暖丰饶的结束,也是寒冷匮乏的开始。因此,在这一天的前后一周时间内,为了迎接漫长艰难的黑暗季,古凯尔特人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凯尔特人认为,光明与黑暗的交叠让活人和死人的边界在11月1日的前夜变得模糊不清,死者的灵魂会趁此机会重返人间,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虽然灵魂重返人间听起来是一间恐怖的事情,但是,人间与冥间的沟通恰恰为德鲁伊教的祭祀们提供了占卜和预测的良机。借助重返人间的亡魂,祭司们会对接下来的漫长寒冬做出预言,这些预言将指引凯尔特人度过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进行占卜,德鲁伊教的祭司们会在夜晚架起盛大的篝火,而其他人则要在篝火旁焚烧动物和农作物来祭祀凯尔特诸神。在祭祀活动中,古凯尔特人必须穿上特别的祭服,这些衣服往往以一些动物的头骨和毛皮作为装饰。这可能是今天万圣节前夜人们要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的最初起源。因此,虽然凯尔特人相信亡魂会在10月31日重返人间,但是人们在这一夜身着奇装异服并非是为了驱散鬼魂。恰恰相反,这样的着装是为了体现生者和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人间与冥间的沟通。而11月1日并非祭祀鬼魂的节日,只是光明和黑暗的转换节点。

   “万圣节”:中世纪天主教的改造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征服了凯尔特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在四百年的时间里,罗马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扩张自己的宗教信仰。从开始的希腊-罗马多神教,到后来的基督教,面对罗马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凯尔特人的民族认同和德鲁伊教日益衰落。在整个西北欧,只有在未被罗马人征服的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区,庆祝光明和黑暗交替的习俗才被勉强保留了下来。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基督教会却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发展壮大。教会人士无法忘记基督教发展初期被罗马帝国迫害的历史,举办各种纪念殉道者的活动。609年5月13日,罗马教宗博尼法斯四世亲自在罗马万神殿纪念所有基督殉道者。从此,西欧基督教会将这一天定为一年一度的殉道者节。事实上,5月13日是古罗马人驱赶恶鬼的勒莫瑞斯节。罗马教廷将纪念殉道者的节日定在这一日实际上是对异教风俗习惯的改造,目的在于促进基督教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公元8世纪,教宗格利高里三世拓展了殉道者节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纪念殉道者的节日,而是纪念基督教所有圣徒的节日。此外,他还将纪念日从5月13日改为11月1日。

   教会将纪念圣徒的节日定在11月1日与凯尔特人的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认为,即使到了8世纪,德鲁伊教在苏格兰和爱尔兰仍然根深蒂固,基督教的传播难以推进,所以,教廷希望将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改造成基督教的万圣节来进一步整合和控制他们的信仰。还有人认为,当时罗马教廷有很多高级爱尔兰籍教士,万圣节定于11月1日是他们发挥个人影响力的结果。总而言之,罗马教会将凯尔特人的传统风俗与圣徒崇拜结合在“万圣节”中,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万圣节”的正式起源。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今日的罗马万神殿,7世纪初罗马教宗博尼法斯四世将此处改为“殉道者教堂“,并设立了殉道者节,这是天主教万圣节的起源。

   正因为如此,一些凯尔特人的风俗和观念不可避免地对天主教的万圣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凯尔特人后裔生活的地区,人们延续了点燃篝火的风俗来庆祝天主教的万圣节。此外,和凯尔特人一样,中世纪的基督徒们同样认为人间与冥间的界限会在11月1日前后变得模糊不清,亡魂会在这一时段返回人间。因此,教会又定万圣节的第二日为“诸灵节”,让人们追思并抚慰死去亲人的灵魂。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11月1日的万圣节实际上是基督教烈士和先贤的纪念日,而11月2日的诸灵节相当于中国纪念亡者的清明节。中世纪纪念圣徒和缅怀死者的万圣节氛围与今天流行的恐怖怪诞的“鬼节”风尚明显是格格不入的。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咬苹果之夜》爱尔兰画家Daniel Maclise笔下的19世纪上半期爱尔兰万圣节庆祝活动

   美国再造“万圣节” 

   虽然新近流行的万圣节在日期和名称上与中世纪天主教的宗教节日一样,但是它并非从中世纪发展而来。狂欢、怪诞的万圣节庆祝方式实际上发源于19世纪的美国,并通过美国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获得了全球性的影响。1846年,爱尔兰发生“马铃薯大饥荒”,数百万人移民美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大约当时总人口百分之十的爱尔兰移民很快将欧洲凯尔特语地区的万圣节习俗移植到整个美国。“不给糖果就捣蛋”(trick-or-treating)的出现就是绝好的例子,因为它并非由中世纪万圣节的节日庆祝传统直接发展而来,而是由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结合凯特人传统发明改造而成的。

   在凯尔特人的传统中,每家每户要在10月31日晚为游荡回家的鬼魂准备食物,以慰亲人之灵。到中世纪,这一风俗被教会改造为具有慈善和互助双重性质的活动:万圣节前夜,富人将自家做好的节日糕点发给来到家门口乞讨的穷人,而穷人则许诺为富人死去的亲人进行祈祷。但是,在基督新教为主流的美国,无论是凯尔特人的传统风俗,还是天主教的圣徒崇拜都是很难被接受的。然而,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美国人一路向西迁徙,在中西部建立起无数新的城镇和社区。有着不同宗教、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需要在新的社区生活中重新构建社会关系,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鬼魂、巫术、奇装异服等元素的“万圣节”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孩子们俏皮地敲开邻居的大门,喊着“不给糖果就捣蛋”的口号,这为邻里之间创造了相互交流和分享食物的机会,因此万圣节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喜爱和追捧。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1943年万圣节前夜美国西雅图附近儿童的装扮

   不仅如此,很多节日元素都在美国发生了变化。凯尔特人原先制作恐怖灯笼的芜箐被美国特产南瓜取代,成了恐怖南瓜的起源。美国再造的万圣节几乎完全丧失了欧洲万圣节的宗教色彩,实际上成为邻里之间一起游戏,并分享秋收成果的社交聚会。为了增强节日的刺激性和吸引力,19世纪美国很多报纸和市镇长官会在万圣节前特别呼吁社区里的成年人要在节日里尽可能打扮得恐怖和怪诞。因此,虽然恐怖和怪诞是美式万圣节的主题,但是它与人们对鬼魂的祭祀和恐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美国人为节日的娱乐性而制造的一个噱头。美式“万圣节”只是一场以鬼为名的欢聚。

   美式“万圣节”回销欧洲:争议和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式万圣节如同好莱坞电影那样,借助美国强大的国力和文化影响力,迅速向全球传播。在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美式万圣节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甚至逐步融合了当地传统的万圣节庆祝仪式。但在欧洲大陆,美式万圣节却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欧洲各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美国消费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面,基督教各派反对商业节日对宗教文化的腐蚀。

   一直强调法兰西文化独特性的法国政府表现最为突出。基于天主教万圣节传统,11月1日一直是法国的公共假日,但除了凯尔特人后裔占主体的布列塔尼地区外,绝大多数法国人在1980年代之前并不了解美国万圣节,更不会按照英语国家的传统去庆祝它。虔诚的法国天主教徒会去参加教会组织的“诸圣瞻礼日”活动,而其他人往往会在这一天带上一束洁白的菊花,去亲友的墓前追思缅怀。然而,随着美国商业文化的渗入,美式万圣节很快就获得了法国年轻人的喜爱。1992年,欧洲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开业,美式万圣节成了每年10月底和11月初的主打节目。接着,一家名叫Optos-Opus的糖果公司在法国注册了halloween商标,并在户外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很快,食品、衣服、玩具、游乐园、酒吧、餐馆等行业都从万圣节中嗅到了商机,纷纷主打万圣节特色的产品和特殊节目。但是,美式万圣节文化导致儿童糖果消费量迅速增长的问题很快引起了法国官方的注意。Halloween商标被停用,以节日名义的市场营销也被判为非法。总体说来,由于没有相关历史记忆和传统作为基础,法国成年人对美国万圣节的态度是非常淡漠的,这和青少年对节日糖果和狂欢活动的欢迎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式万圣节在欧洲不仅受到法国政府的冷遇,恐怖怪诞的元素还导致它直接站在了欧洲基督教传统的对立面。为了应对美式万圣节,从2002年起,每年11月1日天主教会都会在巴黎发起以“holy wins”(圣徒必胜)为主题的盛大节日游行,最近这项主题活动被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国家。Holy wins的英文发音和halloween极其接近,说明天主教会希望通过和美式万圣节的对抗重新弘扬圣徒纪念文化。在德国,有着深厚信众基础的新教路德宗也不喜欢美国万圣节。对他们而言,10月31日是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信纲》并开启宗教改革的纪念日,当晚很多信徒会在蜡烛和花圈围绕的十字架前祈祷。汉诺威有一位新教牧师说:“庆祝万圣节是极其荒诞的,因为马丁·路德早就将新教徒从魔鬼和巫婆手中解救出来了。”于是,德国路德宗教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向儿童发放带有马丁·路德头像的糖果,作为对美式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习俗的直接回击。在东正教流行的俄罗斯,美式万圣节同样不受欢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中小学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在学校庆祝万圣节,理由是“对亡者的滑稽模仿”不可接受。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瑞典路德宗基督教徒的万圣节仪式,在十字架前摆满蜡烛和花圈并祈祷。

   人鬼情未了:美式万圣节为什么在欧陆吃不开

   德国路德宗教会为抵御美国万圣节文化而推出的印有马丁·路德头像的糖果,提醒德国人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开启的重要日子。

   总而言之,现今流行于中国的,以鬼怪、荒诞和狂欢为主题的美式“万圣节”,虽然借用了凯尔特人传统和天主教中关于鬼魂和亡灵的元素,但是它早已剥去了宗教的外衣,没有了祭祀亡魂的涵义,并非我们所说的“鬼节”。实际上,它产生于美国移民时代,和商业文化联系紧密,是一个促进邻里间社交的世俗节日。最后,当我们谈论西方的万圣节文化时,美式万圣节只是多种多样的万圣节文化中的一种,并不能以一概全。

声明: 本网所转载的现代诗(注意是"现代诗")只为弘扬中华现代诗词文化,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和参考。所有现代诗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本站不持任何立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主题: 传统文化
相关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