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宣布停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_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宣布停战

来源:中国最美古诗词网 \\ 作者: 一战那些事儿 \\ 朝代:近现代 \\ 栏目: 谈古说今 \\ 人气: \\ 更新:2016-04-17


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宣布停战

  1918年3月3日,俄国人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即布列斯特和约。这是附有苛刻条件的和约。波兰、波罗的海诸省,以及芬兰都从俄国分离出去了。土耳其得到了高加索境内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地区。一个乌克兰独立国——实际上是德国的傀儡、柏林的大粮仓——宣告成立。俄国丧失了领土的百分之二十六,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七,“铁路的百分之二十六,纺织工业的百分之三十三,钢铁工业的百分之七十三,煤矿的百分之七十五”。这些损失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后来因德国战败而取消。

  完全孤立并战败的罗马尼亚,于5月间签订了一项更为苛刻的和平条约,这一条约实质上使它在大战剩下的时间里成为德国的辖地。

  东线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已告结束,德国人立即着手把陆军师调到西线。

  1917年11月30日西线有160个德国师,年底增至171个,1918年1月底增至175个,到3月21日达194个,再过些时候将达230个师的最高峰。德军主力(约360万人)现在集中在西线,尽管还有100多万人仍然分散在从土耳其、巴尔干经乌克兰、波兰直到芬兰的汉科一线;在芬兰,一支9,000人的德国部队于4月份在赫尔辛基附近登陆,帮助卡尔·冯·曼纳林实现独立以对付红色反对派。

  俄国已经退出了战争,但是战争狂热仍在俄国盛行。反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在许多分散的战线上(乌克兰、高加索、西伯利亚和其它地方)与赤色分子进行斗争。一个约4万人的庞大集群——由奥匈军的逃兵和俘虏组成的捷克军团,参加了最后一次克伦斯基进攻。它反对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和布尔什维克政府,决心与西线的协约国一起战斗,并在一次史诗般的进军中开始穿过俄国的腹地向符拉迪沃斯托克前进。这群人不久就抢占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并在西伯利亚点燃了反布尔什维克之火。它的部队接近乌拉尔的叶卡捷琳堡,这里是沙皇及其皇室成员于7月16日被布尔什维克囚禁的地方。一个惊慌失措的地方苏维埃担心沙皇复辟,于是下令并监督把罗曼诺夫皇朝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孩子以及所有他们那时少得可怜的随从处以死刑。让他们在一个鄙陋的地窖中一死了之,这是最省事不过的。

  但是,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其他白俄首领同布琼尼、斯大林和其他布尔什维主义者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无情战斗。

  导致了协约国卷入俄国内战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激起俄国对德国继续作战的某种努力,担心大量的弹药和补给落入布尔什维克之手,渴望援助捷克军团,害怕布尔什维主义,还有其些人(最明显的是日本人)怀有政治野心,这一切加在一起,使协约国对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的干涉合理化。军事上这样的远征意味着力量的分散,政治上又没有明确的目标。然而,在1918年初春,若干小股的英国分遣队进入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随后得到法国、塞尔维亚、波兰、白俄和美国部队的增援。最终约有5,000美国人(第339加强步兵团)参加了对俄国北部的占领,在他们于1919年8月最后撤走之前经受了俄国冬天的严寒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艰苦战斗。协约国部队也开进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西伯利亚。威廉·S·格雷夫斯少将还率领1万名美国人(第27和第31加强步兵团)在日军统一指挥下负责保障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贝加尔湖一带的铁路线和临时军需品供应站,但同时也抵制了日本的扩张主义野心。1920年4月美国部队撤离。

  海上战争

  到1918年1月,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显然已被制止,但潜艇威胁从未停止过。1月份就有30.6万多吨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舶被潜艇击沉;3月份击沉的船舶多达34.2万吨,这是1918年的高峰。但是战争期间再也没有出现船舶月损失达30万吨的情况了,到1918年第二季度时,世界造船厂的产量足以抵销被击沉的船舶而有余。

  护航体系是首要的防御措施。开往法国去的美国运输船一艘也没损失。同时各种类型的武器、技术和方法也用来削弱德国潜艇部队。1918年1月德国海军有134艘潜艇服役,但在这一年中损失73艘,建造85艘。

  无线电测向器的发展与改进,帮助协约国在德国潜艇浮出水面时确定其在海上的位置。回声探测仪器——监听“耳”或水下听音器在近距离内是很有帮助的。约3,000艘协约国的驱逐舰、猎潜舰和小型舰艇都装备了声测器材。战争期间,被击沉的178艘德国潜艇中,大部分是用水雷、其它潜艇、深水炸弹、火炮、伪装舰船、防潜网,最后还有飞机扔炸弹击沉的。

  海军将军罗杰·凯斯爵士大大加强了截断多佛尔海峡的水雷和防潜网拦阻线的活动,使得德国潜艇在这一年中损失惨重。2月15日舍尔海军上将企图用驱逐舰打破这一拦阻线,击沉了守卫防潜网的8艘英国小型舰艇。3月份进行了另一次奔袭,但是拦阻线依然如故,而且变得越来越有效,尽管从来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在5月到11月之间,封锁奥克尼群岛和挪威沿海之间的北海北部出口的一道同类拦阻线(但规模和范围都相当可观)部分地完成。采用了美国发明的一种带有一根很长天线的新式水雷。1918年间,在北海雷幕——此类布雷工程中规模空前宏伟的一次行动中,美国海军布设了56,571枚水雷,英国海军布设了13,546枚。这一行动增加了德国潜艇出击的困难,也许还击沉了几艘潜艇,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把害兽封锁”在它们的巢穴里。

  凯斯将军企图再一次封锁德国重要潜艇基地中的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两基地,这是一次承袭纳尔逊优良传统的沉船封锁行动。装满混凝土的5艘老式巡洋舰,在老式巡洋舰复仇号和其它舰艇(总共约70艘)护卫下于4月22-23日夜间行动。复仇号上搭载一支强击队,沿着泽布吕赫的防波堤航行,受到凯斯发出的信号“英国之圣乔治” [ 译者注:圣乔治被认为是英国守护神,4月23日恰好为圣乔治节。 ] 的鼓舞。

  一片血腥的喧闹声中,封锁船成功地沉没在泽布吕赫海峡,但是封锁奥斯坦德的企图失败了。英军189人死亡,383人受伤,16人失踪,加上损失1艘驱逐舰和两艘摩托艇。德方损失1艘驱逐舰。5月9-10日夜间再次封锁奥斯坦德获得部分成功。

  在地中海,自1914年以来属土耳其舰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格本号和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于1918年1月20日企图打通达达尼尔海峡,显然是为了同亚得里亚海的奥匈舰队会合。这一行动开始时获得成功,但最终归于流产。在伊姆布罗斯的两艘英国铁甲战舰遭到突然袭击沉没,死亡133人,但是布雷斯劳号随即触雷,连续发生几次爆炸后沉没。格本号也触雷,调头逃跑,在达达尼尔海峡搁浅,遭英军飞机和舰艇反复轰击。该舰侥幸开回君士坦丁堡维修。

  协约国对亚得里亚海的封锁得到加强和改进。从奥特朗托直到科孚岛的一道用水雷和防潜网组成并有舰艇巡逻的拦阻线,使潜艇过往相当危险;这道拦阻线由一些小型舰艇警戒,其中包括美国“派生舰队”的30艘木制110英尺猎潜艇。奥匈海军司令米克洛斯·霍尔蒂海军上将于6月份试图用驱逐舰、巡洋舰和战列舰从波拉和卡塔罗的基地出击,打破这一拦阻线。6月10日凌晨,意大利海军司令路易吉·里佐(此人曾在1917年12月击沉停泊在的里雅斯特的奥匈岸防舰维恩号)在公海上再建功勋。他的一艘小型海岸摩托艇在亚得里亚海上游用鱼雷击沉奥匈无畏舰圣伊斯特万号;奥特朗托海峡的拦阻线继续起作用。

  这一年稍后,即停战前夕(10月31日-11月1日),意大利人(他们是独出心裁的“蛙人”,并且有过一连串勇敢地使用小艇作战的记录)乘坐人工操纵的“鱼雷”,不顾隆隆噪音和岸防炮火,突入波拉港,并且使用水下爆破弹炸沉奥匈战列舰韦里布斯·乌尼蒂斯号和一艘辅助巡洋舰。当天夜里,奥匈海军发生兵变,舰艇落入南斯拉夫族水兵手中。

  整个1918年,美国海军作战的类型、规模和兵力都不断扩大。输送到法国的200多万美军部队(其中150万人是在战争最后6个月中调去的),约有百分之四十九到五十是用英国船只运送的,百分之四十五是用美国船只运送的。西姆斯将军宣称:“总之,对美国士兵在海上的安全保障是美国海军的一大成就。”约百分之八十二的护航任务是由美国海军舰艇担任的。

  美国海军还使用3架飞艇、50枚圆柱形系留式气球和400架飞机,在美国、法国、英伦三岛和地中海进行侦察、巡逻和反潜战。美国海军的北方轰炸机群(拥有112架飞机)袭击过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的德国潜艇基地。美国海军还设计、试验、制造并在法国使用了5门安装在铁道上的14英寸口径的火炮,这是可供协约国军队使用的最大的火炮。从8月一直到停战,这几门火炮发射了了82发炮弹,射程达18至23英里。

  除了一两次流产的出击以外,德国公海舰队在1918年保持沉寂,空军由于失败引起的腐化而自顾不暇,夏季的不满情绪平静下来了,但是在威廉二世德国垂死的日子里,在1918年10月28日,当德国海军将领们准备出海作最后一次牺牲时,兵变从图林根号蔓延到赫尔戈兰号直到整个舰队,尔后又扩散到陆地。“11月9日,威廉二世痛惜地说他再也没有海军了”,其实他还可以补充说:也没有国家了。

  空战

  1918年飞机羽毛丰满。飞机,这个1914年还是战神的弱不禁风的婴儿,成效斐然地参加了各阶段的作战。航速每小时160英里、升限达2万多英尺的作战飞机投入使用。英国的皇家飞行团于1918年4月1日变成皇家空军,5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从通信兵分离出来成一个兵种。夏季,英国人在南锡附近组建起一支所谓“独立航空队”。这支航空队对德国的工业和通信目标投掷了500多吨炸弹,使用的是德哈维兰式昼间轰炸机和汉德利-佩奇式大型夜间轰炸机;这种夜间轰炸机可持续飞行8小时,携带1,700多磅炸弹。另一方面,1918年德国对伦敦的空袭有所减弱,最后一次是在5月份,7架飞机被击落。但是直到9月份,德国的哥达斯式飞机还在攻击巴黎。

  1918年7月19日,英国人也创造了历史:他们从飞机专用舰猛烈号上起飞7架索普威思·卡梅尔式飞机,成功地轰炸了德国在汤登的齐柏林式飞艇基地;这艘飞机专用舰是利用一艘18英寸火炮的战列巡洋舰体匆忙改装成的。

  所有这些后来被称为“战略轰炸”(交战双方主要国家都进行过这种轰炸)的萌芽状态的东西,对促使民心士气的沮丧起了某种作用,增加了旷工的人数,降低了产量,把成千上万的人送到伦敦地下铁道掩蔽部中去过夜,同时分散了很大的力量去进行防御,但是,总的说来,对这场战争只起到微不足道的次要作用。

  可是,在地面战斗中,空军的介入则更为有效,形式也更加多样化。1918年的地面战斗总是伴随着空战,或者以空战为先导;有时几百架飞机在恶战中盘旋。轰炸战线后方、扫射部队和炮兵阵地、侦察、炮兵弹着观察以及照像,无一不是飞机应起的作用。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和意大利的皮亚韦河战役中,对桥梁的空袭是阻止德奥军进攻的主要因素。在巴勒斯坦,飞机在美吉多显示了如何把失败转变成溃败。

  战争开始时规模微不足道的空军,后来变得庞大惊人。临到战争结束时,英国约有2,600架飞机在世界各地作战,法国约有3,857架,德国有2,800架,意大利有800多架,美国陆军航空兵约有740架(分布在战线后方各中队,加上约400架美国海军飞机),奥匈有600架,比利时约有150架。

  在美国参战前一年为法国服务的美国志愿飞行员所组成的小小的拉斐特飞行小队,壮大成为拥有25万余人的美国航空部队。这些飞行员主要用美国制造的一种著名的“詹尼”式(柯蒂斯JN4's)教练机进行训练。但是,交付美国远征军的飞机中,实际上在美国制造的不到五分之一(6,300架中的1,200架),而且所有这些飞机都是外国设计的,包括英国的德哈维兰4式(臭名昭著的“燃烧的棺材”)、英国的汉德利·佩奇式、意大利的卡普罗尼式、英国的布里斯托式和法国的斯帕式、尼厄波尔式和布雷盖式。在观察气球方面,美国保持较好的记录,它生产了642枚气球,而在法国实际使用的只有369枚。

  这批新的飞行员中产生了他们自己的领袖、他们自己的英雄、他们自己特有的露骨的浪漫主义、他们自己的行话和他们自己的方法与战术。英国的休·特伦查德少将是英国皇家空军之父,也许是这场战争中最伟大的高级空军将领。美国的威廉(“比利”)·米切尔准将是位精力充沛的热忱的空军信仰者,他的思想和洞察力都远远超过他所处的时代。拉乌尔·勒夫贝里、埃迪·里肯巴克、弗兰克·卢克和其他许多美国飞行员,摇身一变而为空中王牌驾驶员。他们的生命是短促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带降落伞飞行),但是从来不是单调乏味的。分配到美军战区供美国飞行员使用的2,698架飞机中,停战时只有大约1,100架仍在飞行。

  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击毁德国飞机750架,己方损失不足这个数的一半。但是,如同美国地面部队一样,他们不是空战的主力;英法两国空军在兵力、经验和飞机诸方面都超过美国。

  1918年的空战达到战斗的高潮,同样在技术和能力上也臻于成熟。这一年的上半年,与德国的地面进攻能力相媲美的是优越的驱逐机——信天翁式单座机、福克式三翼机和双翼机,以及普法尔式飞机。

  但是,从7月开始,一直到这一年其余时间,协约国强大进攻的全过程,随着美、英、法、意集中了这场战争中最庞大的空中力量进行侦察、照像、扫射和轰炸,德国人在数量上完全被压倒。协约国有8,000多架作战飞机在各条战线飞行,其中在法国飞行的也许不下5,200架。

声明: 本网所转载的现代诗(注意是"现代诗")只为弘扬中华现代诗词文化,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和参考。所有现代诗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本站不持任何立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古诗
  • 一战启示录:当驳壳枪遇上大火炮

    一战启示录:当驳壳枪遇上大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一战,中国,军事)—一战启示录:当驳壳枪遇上大火炮

      作者: 一战那些事儿
  • 协约国与德国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协约国与德国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实(德国,凡尔赛,战争)—协约国与德国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作者: 一战那些事儿
  • 阶层中我们的孩子 阶层中我们的孩子: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日益拉大了阶级鸿沟在美国阶层流动几近停顿穷人再努力了也是出头无望在美国好的大学不是想上就能上高额的学费把绝大多数穷人划出在外你在美国是工薪阶层对..

      作者: 站在真理这一边
  • 美国见闻 美国见闻:(1)世界抗疫形势显示向好,唯有美国继续看衰,日新增确诊病例仍在二万人以上。它是医疗条件最好的国家,却是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死亡人数已超八万。可是,特朗普总统一直在..

      作者: 郭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