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绩与诗意:来自沉默底层的非凡小人物

—— 劳绩与诗意:来自沉默底层的非凡小人物

来源:吴晓波频道 \\ 作者: 诗王 \\ 朝代:近现代 \\ 栏目: 现代诗歌 \\ 人气: \\ 更新:2019-05-02

文 / 秦晓宇(《我的诗篇》导演)

参加《我的诗篇》映后交流,经常有观众问我:“为什么选择这六位工人诗人进行拍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人们绝不会只欣赏影片本身,而不去联系和追问它所指向的现实世界。

不过,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并不好回答。我是个诗人,吴飞跃虽然在电视台做了十年编导,却也是第一次拍电影,我们俩就这样踏上了一段不无冒险的旅程。

但话说回来,无论是改革四十年的中国,还是跌宕于这一社会历史命运的工人,抑或是把镜头对准这一群体的我们,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四川大凉山“取经”的摄制团队

启程时,我们没有剧本,也没有很具体的摄制方案,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我们希望主人公既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又有泯然众生的典型性。

如此,影片才会把充满个人性的抒情诗,汇聚为一个阶层的史诗,小大由之,这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1

老井

老井是我们最早确定的拍摄对象。

他是一名国有煤矿井下工人,六零后,从业25年来,干遍了井下各工种。他是大地深处的体验者,一个跟煤炭、矿车、巷道、硬镐、瓦斯、黑暗、亡灵等一切地下事物打交道的人。

他的诗歌就是在神秘危险的煤矿世界不断向下深挖,致力于揭示它那不可褫夺的丰富性。他深知这不仅是他写作的题材,也是其写作的意义、个性与根基所在。他的诗歌让地下一切沉默的事物有了悲悯、朴素的嗓音,让矿工的人生经验有了真正诗意的表达。

2014年8月19号,淮南东方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二十七人死亡,但只抢救出六具遗体,两个月后该矿的井口被政府封闭,其余二十一位死者的遗体永远留在了矿井深处。

老井在出事故的井前

2015年1月我们去淮南拍摄老井时,我请他在这座已然变成废墟的煤矿前朗读他那首《矿难遗址》。老井有点犹豫,但很快就坚定地对我说,为了死去的黑哥们,他决定豁出去读这首诗,不再顾虑什么了。遍地瓦砾。封砌的井口前,有失去主人的旧胶鞋和破碎的安全帽;老井突然跪下来,一边祭洒水酒,一边用低沉的声音朗读这首试图抵达清明寒烟无法斜入之处的挽歌。

不远处,是因采煤导致地面沉降而形成的大面积塌陷塘,湖光山色,芦苇飘蓬,鸟雀翔集,颇有文人画宁静致远的意境。

2

陈年喜

陈年喜1970年除夕夜生于陕西丹凤县一个小山村,从2000年起,做了16年巷道爆破工,走遍了荒山野岭、不毛之地。

年喜这样的诗人,很像古典中国的游民知识分子,离开乡土,外出讨生活,溷迹下层,跌宕于世情百态、江湖风浪。不同于普通游民,他们有种自觉的书写意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或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往往以后者不齿或不为的职业谋生,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

在写作中,他们不大关心那些抽象玄远的命题,文字也不那么雅驯,但一种天涯沦落人的视角,加上复杂的人生阅历,使他们成为本雅明断言已经灭绝的那种“讲故事的人”,字里行间,有种贯通写作与人生的俗格之美。

年喜的工作是在深山矿洞中打眼、装药、放炮、炸裂。他把在洞穴中处理岩石的工作场景第一次带入了诗歌;这既是大工业时代的经验,又是能唤起人类原始生存场景的经验——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山洞中度过漫漫长夜的,周围是黑暗、野兽、寒冷、疾病、死亡,他们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现实性地应对这一切,同时用文艺的方式象征性地应对这个世界。就此而言,陈年喜的写作回到了文学艺术最原始最纯粹的意义。

陈年喜在矿洞中打钻

年喜没什么别的爱好,在寂寞的大山深处,工作之余就喜欢读书和写诗,他有很多诗都是写给远方的亲人的,真情质朴,感人至深。比如有一首写给儿子的诗:

你清澈的眼波

看穿文字和数字

看穿金刚变形的伎俩

但还看不见那些人间的实景

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

又怕你真的看清

道尽了一个父亲左右为难的舐犊之情。在我看来这首诗也说出了工人诗歌一个总的特点,那就是“绕过书本”,去深刻体验和感悟“人间的实景”。关于年喜的故事,我们将在《我的诗篇》的续篇《炸裂志》中继续讲述。

3

乌鸟鸟

乌鸟鸟1980年出生于广东化州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2003年起在佛山一家薄膜厂当了十年的流水线工人,2014年我们拍摄他的时候,他刚刚失业。后来他送过快递,当过杀猪匠,现在广州一家菜市场卖家禽。

乌鸟鸟在人才市场朗诵诗歌

多年来,他习惯了在自控生产的机器旁写作,把诗写在工作表格的背面,下班回家再修改,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完成的。2014年他获得了一个诗歌奖,他的颁奖词是我撰写的:

大多数农民工诗人倾向于运用质朴的语言、经验主义的方式来直抒胸臆,在“有诗为证”的意义上揭露惨痛的处境。而乌鸟鸟的写作有别于此。他绝少直接描述生活经历、劳作场景、个人情感、日常思考,而是把这一切隐含在经过变形处理的荒诞夸张的想象与叙述之中。他的《狂想曲》系列,遍布阴郁惊悚的黑色幽默,以及与之相关的震惊笔法,以尤内斯库式的“悲剧性闹剧,骑乘自由无羁的狂想,去嘲弄击打这个救赎无望的世界……

乌鸟鸟上台领奖时,刚说两句就忘词了,嗫嚅半天,突兀地冒出一句:“我一定会把诗歌继续写下去。”说完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用蹩脚的普通话朗诵他那首狂想气吞万里的《大雪压境狂想曲》。

这首诗最终成为《我的诗篇》的序曲,正如他毛手毛脚剪断刚出生的女儿脐带那一幕,成为了影片的尾声。它们首尾呼应着,传递出同样苍茫的命运感。

4

邬霞

邬霞是六名主人公里唯一的女性,七岁时父母去深圳打工,她成了留守儿童,十四岁时她来到深圳,跟母亲在同一家服装厂打工。

在农民工诗人群体中,女诗人少得可怜,这大概是因为在农村男尊女卑、父权家长制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性,更怯于表达自身,当她们外出打工时,自然就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中最沉默的部分。

邬霞已经勇敢地进行表达了,可写下的诗篇仍有很强的羞怯感,这是女工诗人有别于一般女作家的特点。

偶然进入邬霞的博客,那首《吊带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下子就被这首诗打动了,与此同时也泛起深深的疑问。邬霞对劳作的抒写中所蕴含的美好,以及她对那个穿上她亲手熨烫的吊带裙的“陌生的姑娘”所怀有的爱意,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要知道,农民工诗歌总体上是一种创伤写作,除了表现寒窘劳苦的城市底层生活,他们最经常处理的主题就是在工厂里的异化劳动。

身体长年被厂服束缚

这样的疑问构成了潜在的拍摄动机。我们走进邬霞家中,听她讲述长年被厂服束缚的身体是如何渴望美丽的裙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宿舍楼厕所窗前,把幽暗的玻璃当成镜子,才能够得到几分钟穿裙子的乐趣。

邬霞还给我们展示了满满一衣柜廉价的吊带裙,都是二十来块钱的地摊货,天凉了还舍不得收起来。邬霞说,正是由于生活中有太多苦难,写作才更要追求美好。

《神曲》里的贝雅特丽齐,接替维吉尔继续引领但丁上升,直到天堂;老歌德也说过,“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邬霞身上就具有这种美好的升华性力量,而她不是被虚构出的艺术形象,她就生活在深圳,是亿万打工者当中的一员。这就是纪录片的真实之美,也是《吊带裙》背后的故事。

5

吉克阿优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诗的彝族充鸭绒工,吉克阿优比其他打工诗人更多了一种悲愁,在城乡之间、彝汉之间,在古老的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他患得患失,进退失据,用他那首《彝年》里的话说,“我谎称自己仍然是彝人,谎称晚辈都已到齐/但愿先祖还在,还认得我们穿过的旧衣”。

农民工的候鸟生活,我们认为有必要重点加以表现,但我们不打算拍春运返乡,已经有一些影片聚焦于此了,我们想另辟蹊径。最终我们决定拍摄吉克阿优回乡过彝年的经历。不像春节,过彝年工厂是不放假的,吉克阿优打工近十年,还是头一次回家过彝年。

彝年风俗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且在他看来,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长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尝尽漫游的艰辛,拥有丰富的阅历,关键是“在异乡已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现在又归根返本”。吉克阿优就是这样一个还乡者,他在诗中写道:

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

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

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

《指路经》是古彝人为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诗体经典,其内容是指引亡魂返回祖居之地,而不至于迷失方向,类似古埃及《亡灵书》或楚辞《招魂》。吉克阿优是否暗示我们,在嘉兴羽绒服厂打工的他就是个孤魂野鬼,难以真正返回传统彝乡世界?或者,他是否因漂泊无定而难以说出自己的人生踪迹?

6

许立志

许立志生于1990年,广东揭阳市揭东县东寮村人。高中毕业后在广州打过工,2010年开始写诗,2011年初赴深圳,进入富士康公司。

两年后,习惯了流水线作业的许立志写下《流水线上的兵马俑》。和一般的雕塑不同,兵马俑是物化的躯体,也是殉葬品,数量惊人,整齐划一,严阵以待,正如一个专制的工业帝国中处于准军事化高压管理之下的许立志们。

对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这种被异化的“诗意”,马克思早有阐论。许立志并非简单地复述这些结论,而是将批判性内置于形式诗学的思考与设计之中。第一句“沿线站着”,“线”当然指流水线,而此诗正是一首细长的、在形状上仿拟了流水线的作品。

兵马俑

因此那些工友的名字不能并排罗列,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流水线上,他们就是这样一字排开的。当铃声响起,一支劳工大军开始行动,转瞬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打工者便回到了古老专制的秦帝国,成为行尸走肉的殉葬品。

这首诗有独特的形式感,但并非纯形式主义的装饰设计,而是服务于甚至必要于表达的需要,建构深层诗意。和当代多数诗人不同,像许立志这样的农民工诗人从来不是在一间高雅的、由各种理论与流派构筑的文学实验室里进行创作;他们的诗,萌生于被现实逼出的灵感。

2014年9月30日下午近两点,许立志从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十七层纵身跃下,“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耻辱的诗”。10月1日0点0分,他预设了定时发送的一条微博“新的一天”,准时发布于他已辞别的这个世界的新的一天。

我们跟警方交涉,拿到了立志跳楼前的监控录像,这是立志最后一段人生旅途,也是《我的诗篇》最惨痛的一个镜头。他走出电梯先是往左拐,发现是办公区域立即折回来,走到窗前,停留了大约五分钟,然后纵身一跃。

我们从监控录像上发现了一个连警方都忽视的细节。立志走到窗前后,他整个人已处于监控拍摄的范围之外,但监控却能拍到办公区域的玻璃,里面隐约映现出立志伫立在窗前的身影。我觉得,立志的诗就是这样一面幽暗的镜子,本身并不是现实,我们却可以通过它洞察现实。

《我的诗篇》六位主人公属于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推崇的那种“非凡小人物”,在一个媒体时代,这样的人可能会获得一点个人的声望,但是换成更早的年代,他们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创作无足轻重,相反,他们用一件件真情质朴的作品,为自我启蒙,为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沉默的底层作证,我相信是可以改变我们文化和历史的样貌的。

荷尔德林有一句风行天下的诗:“人,充满劳绩,却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在这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这句话也勾勒出一个愿景,那就是:只有当普天下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与尊严,而劳动也不再是一种艰难苦恨的异化劳动的时候,人,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

们将这些工人的诗歌编辑成《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歌精选》,它记录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故事,作者是这群热爱生活的劳动者,他们用诗歌的力量传递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点击按钮▼立即购买

声明: 本网所转载的现代诗(注意是"现代诗")只为弘扬中华现代诗词文化,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和参考。所有现代诗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本站不持任何立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主题: 父亲
相关古诗
  • 《诗刊》2018年12月诗歌选评 这种以“初次”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纯真,是诗歌非常重要的品质,特别对年轻刚起步的诗人来说,这是一条正道,会培养你生命的敏锐触须,同时让你的诗神不至于脱离灵魂。这首诗作者写他的老家匡冲..

      作者: 诗王
  • 超美诗词, 烟火动村落,晨光尚熹微,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 一诗一文一个坚持原创的平台/每一天的诗歌和梦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过一条与小镇同名的河庭院里有根好看形状的桂花树/王明华作者简介:笔名天涯觅梦,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曾在《一路诗怀》巜..

      作者: 诗王
  • 《我的老父亲》 我却在电视前给亡父倾诉思念的痛苦,人家用歌声抒发对父亲感谢,我却用伤感忏悔对亡父的亏欠。《我的老父亲》啊,歌声牵动起不同境遇人的不同的感念!,我也成功过,虽然

      作者: 李果龙
  • 背书1 背书1,文丨之夏,父亲是一本书,厚重深刻,修身齐家贯穿始终,我们要读好,不负告慰,传承,翻开这本书,日子是书中的每一页,日子艰难,页页晦涩,页页沉重,页页难翻,

      作者: 萌意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