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之园恭王府:康熙赐福

—— 清朝历史题 难_万福之园恭王府:康熙赐福

来源:中国最美古诗词网 \\ 作者: 史海钩沉 \\ 朝代:清代 \\ 栏目: 谈古说今 \\ 人气: \\ 更新:2016-04-03

  老北京城里,论瑰丽璀璨、雄霸天下,当属紫禁城,讲青山碧水、清隽秀丽,显然是颐和园,而谈及"万福之园"、风水宝地,则恭王府当之无愧。

  位于北京什刹海柳荫街上的这座府邸,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恭王府处于京城所谓的"水龙脉"上,东依前海,背靠后海。清代的什刹海属满洲八旗之首正黄旗领地,同治、光绪、宣统三朝,这里皇亲贵戚居住的核心区,创造了京城"东富西贵"格局的巅峰时刻。恭王府的历任主人包括大学士和珅、庆郡王永璘和恭亲王奕 ,都是显赫一时的权贵人物。

  而今,一切是非成败都被时光激卷而走,这座见证了清王朝从鼎盛至衰亡的王府,又恢复了它庄重典雅的本来面貌。跨越历史沧桑,恭王府以其藏福纳吉的独特文化,获得了游客与学者们的青睐。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评价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福蕴华堂

  按照清代王府的规制,恭王府是前府后园的格局,府邸和花园均分为东中西三路轴线。中路的主体建筑,覆盖有绿色琉璃瓦。恭王府素有"万福园"之称,因其隐藏在花园窗格、环廊各处蝙蝠造型中的"福",可以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加上滴翠岩秘云洞中的康熙御笔"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

  "福,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字之一。这在历史上是可考的,河南安阳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遗存中就有福字。它本身文字结构很美,起源于祭祀,后来逐步演变成吉祥的寓意。"恭王府管理中心展览陈列部主任冯令刚说,"恭王府是把福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达到了极致。"

  在恭王府,将祈求福佑心思发扬至顶峰的,当属后罩楼的什锦窗。后罩楼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建筑,长156米,贯连"99间半",规模宏大,为京城清代王府之最。其北墙上层有形状各异的砖雕什锦窗44扇,除圆、方、扇等常规形制外,还有桃、石榴、书卷、银锭等形式。什锦窗上砖雕精美生动,寓意吉祥。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配缠枝莲,取"多子多福,连绵不绝"之意;在"桃"形窗上饰祥云、蝙蝠、"卐"字及绶带,象征"福运绵绵,万福万寿"等。

  后罩楼是和珅的藏宝之地。据说当年他站在花园最高处的邀月台上,可以凭借窗棂形状轻而易举认出里头藏的宝贝,书卷窗格后是账册,银锭窗后藏的可能就是钱财等,真正是"熟数家珍"。和珅被革职抄家时,从这"藏宝楼"里搜出的古玩珍宝数不胜数。

  萃锦福影

  与西方蝙蝠丑陋诡秘的形象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蝠""福"谐音,蝙蝠一直是福气、吉祥的象征。与蝙蝠有关的图案,是迎福纳吉的标志,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恭王府的福文化是"藏福文化",其中的蝙蝠更有"明蝠""暗蝠"之分。所谓明蝠,是指形象具体的蝙蝠,如环廊彩绘、窗棂雕刻的蝙蝠等;而暗蝠,则是抽象化的蝙蝠,多见于府邸、花园中的窗格。它们散见于亭台楼榭,交相呼应,无处不在。

  恭王府花园名"萃锦园",布局以"福"为主题。人游览其中处处见福,方觉设计者确实匠心独运。自花园中路西洋门入,抬首可见一长形直立的太湖石,顶部刻"独乐峰"。此孤赏石正看像一尾昂首冲天的鱼,侧看又似母亲俯视怀中麟儿,兼影壁与屏风之功用。其后为一蝙蝠形水池,名"蝠池",冬日天寒,池水结了层薄冰,映照不出池周榆树的倒影。想来若是春暖时,榆钱成熟飘落池中,该是洋洋洒洒一池"福榆"(富余)。蝠池北为安善堂,再后便是福园核心--康熙御笔福字碑,嵌于假山主峰下的秘云洞寿形岩中。绕花园至高点"绿天小隐"轩后蜿蜒而下,可见一组形制奇特的厅房,其两侧耳房略前于正厅,亦如张开双翼的蝙蝠,称为"蝠厅"。这蝠厅与福字碑、蝠池以及府邸后罩楼上"福庆有余"的花窗连成一线,祈福主题一路贯穿,叫人回味无穷。廊回路转间,曲径通幽处,直白者一目了然,含蓄者意境悠远,隽秀与凝重并存,别有一番洞天。

  康熙赐福

  在今天北京城内,除史册公文外,能证实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两字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匾额上的"无为",剩下一个,便是这恭王府里有"天下第一福"之称的福字碑上的"福"。

  康熙手书的这个福字结构精妙,气魄雄浑。不同于常见的收口"福"方正饱满,它字形狭窄而瘦长,民间称之为"长寿福"。此福包含了五个汉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合一,极具艺术感,且意蕴深远。传言此字是康熙在孝庄太后病重期间化孝心于笔锋、为祖母祈福而题,有请福续寿之意。由于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此"福"可能也就成为了中国唯一一枚不能倒挂的珍稀"福"字。

  值得一提的是,恭王府的这个福字原本是用朱砂描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为探究恭王府与红楼梦的关联,曾在王府尚未开放时来此探访,发现了这个'朱漆大红福字',并且欣喜之余还拍摄留念。"冯令刚讲述。而现在,因游人日多,抚触甚繁,它已经褪去了颜色。

  写福、赐福是清朝皇帝的惯例。"过年的时候,皇帝会亲自写福字赐给近族宠臣,每年十余人或不及十人,受赐者依次跪在案前,仰瞻皇帝御书福字,叩首谢恩。两名御前太监同持'福'字笺而出,受赐者再在'福'字下面叩谢,寓'满身都是福'之意,再恭捧退下。王公大臣均以得到御赐福字为幸事。当然,皇帝赐字何其珍贵,自然不会拿去贴在门上,而是要精心装裱,然后供奉起来,以示对皇帝恩泽的敬拜。"根据故宫文字记载,清代皇帝亲书福字颁赐臣工,在康熙年间还是"偶有为之",至雍正时则成为定例。康熙帝当年书"福"用笔叫"赐福苍生笔",还被当作"吉祥法物"珍藏起来。受赐"福寿"字的王公大臣,会将之恭悬于厅堂之上。恭王府东路建筑多福轩即为恭亲王家族悬挂御赐福寿字之处。

  王府往事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众所周知,它的第一任主人是权臣和珅。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考证,当时的和珅府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格局;到乾隆五十四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已按照公主府邸规格建造完毕。和珅被赐死之后,宅邸的西边院落被赐给了不爱江山、唯羡豪宅的庆郡王永璘。咸丰登基后下令重新修缮和珅的宅第,并在咸丰二年(1852)将其赐给他的兄弟--恭亲王奕 。

  这座宅邸终于迈入"恭王府"时代。咸丰十年(1860),奕 临危受命,负责与英法联军代表议和。恭王府内的多福轩,就是奕 会客的厅堂,迎来送往,见证了《北京条约》的诞生。之后,奕 出任议政王,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倡导自强国策,成为了近代中国洋务集团领袖。作为一朝亲王、军政大臣,他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被委以重任,却又几次被权欲熏心的慈禧排挤出朝堂。史载奕 解职回府后,会立即将恭王府的标志--表红色堂帘子撤下,换成蓝色,以示恭王府与平常百姓家一样。几度起落,奕 逐渐意志消沉,加上年事已高,只求多福乐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 病故。陪伴他走过46年的恭王府随之没落。奕 死后13年,清王朝覆灭。

  民国初年,恭王府被奕 之孙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先后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

  1982年,这座见证了清王朝潮起潮落的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对福文化的研究是多元立体的,它包括福文化的溯源、福文化的内涵、福文化与信仰、福文化与艺术、福文化与民俗等等。当然恭王府与福文化的研究是我们的重点,目前我们现在还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学术、旅游、出版等多个角度,来带动恭王府福文化的研究,促进福文化在恭王府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希望,这既能保证旅游健康发展,又能在产业背后对福文化研究有一个反哺。"冯令刚说。

  "我们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恭王府的祈福信俗,"冯令刚介绍,"不是说我们恭王府的福有多么神圣,而是大家慢慢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春节去雍和宫烧第一炷香,也一定要来恭王府祈福求吉祥。每年春节以及一些基本节气,我们会配合福文化做一些祈福项目,让大家来祈福,恭王府也会送福。我们还加了配合性的一些活动如舞龙舞狮,增加它的仪式感。恭王府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甚至全国的百姓祈福的一个道场,不是说我们要把恭王府的福神化到什么程度。这是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福有定数

  "福是普世价值的一种追求,古今中外,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福孜孜以求。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要求,出仕为官者忠顺事上,造福苍生,才有可能得到福报,如果穷奢极欲或者君臣不睦等,则会落得不好的下场。"恭王府管理中心副研究员郝黎说。

  目前恭王府里,和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两处,一为"嘉乐堂",一为"锡晋斋"。后者是府邸西路最后一进院落的正厅,七开间,前后环廊,后檐带抱厦五间。正厅内装饰有精美的两层楠木仙楼,零配件和构件则用名贵的紫檀、黄杨木,用料考究,奢华至极。在嘉庆帝以谕旨形式颁布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第十三条就与此有关:"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和珅当年怕是没有想到,他指使太监呼什图按宫里图样筑造的这楠木殿,竟然成为了将他送上不归路的重要罪证。

  纵览清史,我们发现,和珅权倾朝野、敛聚天下财富,到头来却付与一段白绫;奕 身为一朝亲王、股肱之臣,却依旧晚景凄凉。恭王府寄托了历任主人祈福纳吉的愿望,却未必能让他们善始善终、一生顺遂。或许民间"福有定数"的朴素观念,不是没有道理。惜福知足的人,福庆有余;挥霍无度的人,福有尽时。

  这可能也就恰好印证了冯令刚的观点:"福,是中国人民的终极追求。它可以包括中国人的任何理想,康宁是福,富贵是福,长寿是福,好德是福,平安是福,甚至吃亏也是福。中国人对福的信仰是发自最底层的民众,绝不特属于皇宫,也不特属于王府。"

  祈福天下事,惟愿心安而已。行路在己,须记正身清心。这也许就是恭王府留给我们的历史箴言。

声明: 本网所转载的现代诗(注意是"现代诗")只为弘扬中华现代诗词文化,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和参考。所有现代诗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或原网站所有,本站不持任何立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主题: 清朝历史
相关古诗